電子內刊,顧名思義,是指企業單位內部編撰的電子刊物,沒有正規期刊號,不能公開銷售。電子內刊既是企業信息上通下達的宣傳陣地和溝通渠道,又是企業文化的體現和縮影。那么如何才能辦好電子內刊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3方面入手。
一、目前辦刊現狀
電子內刊是伴隨著我國眾多企業一起成長的,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電子內刊從形式到內容、從數量到質量、從功能到價值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近年,涌現出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版式新穎、品味高端、可讀性強的電子內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企業電子內刊總量上萬種,從業者達5萬余人,總印量上千萬份,而且發展速度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和發展電子內刊,并以電子內刊為載體,全面加強品牌文化“軟實力”建設。一份優秀的電子內刊是企業文化亮麗的風景線和“殺手锏”。
二、存在的問題及表現
由于市場環境、企業發展以及客戶需求的隨時變化,部分電子內刊由于觀念陳舊、思維落后已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速度和脈搏,辦刊質量參差不齊,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以下3點。
一是認識不到住,定位欠明確。有的企業領導思維僵化,功利思想嚴重,認為電子內刊不能直接創造利潤可有可無,缺乏長效必要的軟硬件設施投入。有的企業辦刊目標模糊,沒有對自身定位、受眾群體等因素做深入細致的調研、規劃與探討,甚至用慣性思維把電子內刊引向誤區,導致做出的電子內刊變成了“雞肋”“大雜燴”,勞民傷財,誰也不買賬。
二是形式太呆板,內容缺新意。有的電子內刊成了部分領導的傳聲筒,且內容平淡、干篇一律,缺乏品味和可讀性。有的辦刊人員和通訊員多半“半路出家”或轉行,在體裁上,把通訊寫成了鑒定、新聞寫成了總結、消息寫成了匯報;在內容上,偏向公文套路的八股文,套話連篇、空洞無物,未寫出企業的精氣神,讓人味同嚼蠟、興趣索然。
三是信息時效差,專業人才少。大部分企業電子內刊辦刊人員屬兼職,甚至個別電子內刊經常是調研、采訪、撰稿、排版從頭至尾都是一個人唱獨角戲,一方面不能保證稿件及時傳遞并排版印刷,導致時效性差,“新聞”變“舊聞”。另一方面,由于處于企業“邊緣”地位,難以吸引優秀人才。特別是基層通訊員整體素質更是良莠不齊、總體匱乏。
三、提高辦刊水平的對策和措施
電子內刊作為貫徹執行企業黨政決策的重要輿論陣地、渠道、載體和工具,在弘揚品牌文化、傳播企業信息、推動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日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新形勢下,要進一步發揮電子內刊作用,就必須進一步豐富辦刊內容、改進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手段,提高辦刊工作質量水平,不斷增強辦刊活力。
一是堅持辦刊原則,明確發展定位。電子內刊依附于企業,靠企業提供生命力,又反過來向企業滲透甘霖菁華。因此企業主要領導要端正態度,從重要輿論宣傳陣地的戰略高度,從企業未來發展的高瞻眼界來認識、關心和發展電子內刊,并為其成長壯大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以及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電子內刊也要始終堅持為企業、為員工服務的宗旨,按照主要領導要求,明確自身發展定位。這種定位既可以是對外宣傳產品、企業,樹立品牌形象;也可以是對內貫徹方針政策,提供領導決策參考,構建信息平臺,指導未來發展,或是按不同側重比例二者兼顧。只有在確定了辦刊定位和受眾群體的前提后,才能行之有效地組織電子內刊編排、組稿和印發工作,從而更好地為企業大局服務。
二是鑄造自身風格,確保全面可讀。電子內刊最顯著的優點就是讀者也是作者。因此,要想把電子內刊辦成企業“喉舌”,成為領導歡迎、員工愛不釋手的可讀刊物,就必須立足于企業自身實際和特色,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和風格。這就要求電子內刊辦刊人員要牢固樹立“讀者”意識,客觀坦誠地面對企業內的人和事,開拓視野,大膽實踐,從設計、編輯、內容、形式、結構和取材上入手,內外兼修,統籌兼顧,多做指導性、針對性、規律性的深入研究、調研和探討,要經常性深入基層、班組和一線,善于從日常工作中去思考、研究、發掘有價值的新聞和線索,抓住重點、難點和熱點,注重時效性,及時反映企業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舉措、新成效和新經驗,為企業發展建設鼓勁造勢,成為推動工作的有力助手。
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做合格辦刊人。電子內刊的質量水平直接取決于辦刊人的思想觀念、意識思維、知識素養、文字功底、審美情趣,等等。因此,企業主要領導要高度重視辦刊人隊伍建設,制定專門培訓成長計劃,切實提高各項福利待遇,增加晉升機會和空間,從而吸引高水平專業人才加盟,打破“水平高的覺得廟小,水平低的又無法勝任”的邊緣窘境。每個辦刊人要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解決好人生“總開關”問題,堅持改革創新,敢于打破平庸與守舊觀念。同時還要堅持學習,不僅要具備較強的編輯業務素質及專業知識,而且要了解企業、學識廣博,具備超強的理論、思維、邏輯和審美能力,時刻保持敏感性和洞察力。要建立和培養涵蓋廣泛的“職業”通訊員網絡隊伍,通過采取定期不定期地召開總結會、座談會、沙龍、有獎征文、優秀通訊員評比等方式.加強互動溝通,激發創作熱情,實現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