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微信已經成為現代人獲取、分享信息最主要的媒體。在這個大背景下,很多企業(yè)電子雜志制作也開始考慮如何用微信作為媒介。如同當年手機報盛行時,很多企業(yè)做自己的手機電子雜志。如今,很多企業(yè)開始認真考慮將企業(yè)內刊放到微信上來經營電子雜志。
需要注意,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以往的企業(yè)電子雜志內刊,多數是線下分發(fā)的,類似于企業(yè)內部的傳統報紙、傳統雜志,走的是正規(guī)軍、高大上的路線。現在微信端的電子雜志內刊,它的學習標桿已經完全不同了,變成了微信大號這類的草根明星,必須徹底地轉變成移動互聯網思維。
似乎很難說清楚諸多微信大號為什么這么火。作為一個研究者,權且抱著“事后諸葛亮”的態(tài)度,用歸納法反推微信大號的一些特點,也許會對我們做企業(yè)文化的伙伴有所幫助。
一、明確微信內刊的定位
人們看微信訂閱號,主要動機有:(1)學習需求,每天學點專業(yè)知識或專業(yè)案例;(2)信息需求,了解各類新聞動態(tài)等,類似于每日頭條的功能;(3)娛樂需求,這個范圍比較大,段子、搞笑視頻、花邊新聞等等,太多了;(4)圈子需求,如各類“俱樂部”、“之家”等。
做企業(yè)的微信內刊,我們也要明確內刊到底要干嘛?什么都干,就一定什么都干不好!如果要做新聞動態(tài)類的,就把趣味性做足。如果做業(yè)務知識學習類的,就把專業(yè)性、實操性做好。無論選哪類,一定要跟企業(yè)自身有關系,光轉載摘抄,員工還不如看別的大號來得爽。
二、建立內容來源的渠道
做內刊,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如果都是做文化的幾個小伙伴自己苦哈哈地寫稿、采稿,一定做不好。移動互聯網時代,UGC(用戶生產內容)才是做內容的王道。讓員工樂意和你玩,就一定要把兩個問題解決好。
第一個門檻要足夠低,寫個千八百字對現在的員工來說門檻太高了,一條微博140字的長度已經是絕對的上線了。對于員工來說,越簡單的方式越有參與熱情。筆者今年改造了征稿機制,公司動態(tài)類的投稿直接發(fā)朋友圈截圖配兩三句話即可,效果顯著。第二個激勵要有驚喜,稿酬這類已經過時了,移動互聯網玩的應該是wow的感覺。如果你設計一個抽獎大轉盤,每期獲獎者自己轉動大轉盤抽獎,抽到什么是什么,你說這是什么感覺?
三、讓每條信息都有被點開的欲望
現在很多所謂的大號,號稱粉絲幾十萬、上百萬,但打開里面的文章,你會發(fā)現點擊閱讀的人數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很多人現在的訂閱號都是幾十上百,真正能被用戶點擊閱讀的信息只是一少部分。但是,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那些被朋友圈津津樂道轉發(fā)的文章,我們還是能總結出點什么。
企業(yè)的微信內刊,同樣要解決員工樂于點擊,乃至樂于轉發(fā)分享的問題。第一,標題要做包裝,標題黨固然可惡,卻萬萬不可缺少;第二,內容要圖文并茂,排版美觀,至少看上去沒那么丑惡;第三,每條信息提煉1-2條“亮點”、“爆點”,讓手指族劃屏的瞬間了解信息的重點在哪。
四、山寨熱點為我所用
我們得承認,社會媒體、社會事件對公司員工的影響力要比公司本身大得多。所以,我們盡可大膽地山寨社會的熱點,這樣更容易拉近公司與員工的距離。君不見最近郭美美事件登上了多少微信大號的頭條?借熱點說事兒,比就事論事要好的多。
我看到有些企業(yè)做企業(yè)版的“舌尖”,為員工介紹公司附近的餐廳美食,由員工自導自演,員工瞬間在朋友圈瘋轉。也有的企業(yè)模仿《羅輯思維》,請公司內的活躍分子錄制幾分鐘的短視頻或短語音,用詼諧調侃的語言播報公司新聞,效果也很不錯。這些嘗試,何嘗不也是企業(yè)做雇主品牌的加分項呢?
五、設定推送頻率培養(yǎng)閱讀習慣
觀察一下微信大號,一般都會保持一天一條的推送頻率,而且每天的推送時間都是相對固定的。這背后都是有科學統計做支持的。一般來說,微信閱讀的高峰發(fā)生在早上上班路上和晚上睡覺前,小高峰是中午午休時間。把握好這些規(guī)律,能讓我們的信息有更多的機會曝光。
企業(yè)的微信內刊什么頻率好呢?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觀點二,也就是公司是否建立了內容來源的渠道,有內容才有底氣。一天一條當然是最理想的。初期剛開始運營,建議每周2-3條,一定要爭取把每條信息都做出點味道,讓員工樂于轉發(fā),就說明我們的工作成功了。
六、找到合適的內刊小編
微信內刊,要用“玩”的心態(tài)做,一本正經是做不好的。建議從公司內挖掘一批會玩的人,特別是微博粉絲特多、微信通訊錄特長的那類員工,發(fā)展他們成為內刊的兼職編輯。給發(fā)展的舞臺、給曝光的機會、給刺激的獎勵,他們一定能把這個工作玩好。從人力資源的角度,我們不妨給這些活躍的員工多一些職業(yè)機會,這批員工將是企業(y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寶貴的財富。
如同我在其他文章中表達的觀點,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企業(yè)內部管理的方方面面。順勢而為,借力打力,這才是最明智的管理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