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挑戰的同時,電子期刊的機會也是非常獨特的。
要使電子期刊好看,企業就必須按照讀者的興趣,按照定向出版的規律,來重新定位電子期刊,辦好電子期刊,將電子期刊辦成定向媒體,并注入營銷的角色功能。這個過程,是中國企業媒體自身發展的一個長期的市場化過程,也是一個和國際接軌的過程,一些公司已經走在了前面。比如,華彩與南航合作,專為其頂端的金銀卡會員量身定制的《往來》雜志,即由專業的定向出版人才,按照媒體的市場化要求來運作,這本雜志的可讀性很強,完全可以和任何專業的雜志媲美。
媒體成功的道路有千條萬條,但根本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要“好看”,要明白讀者關心的是什么內容,從中了解到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和生活的關系,才會有人關注,才能搶到眼球。電影如此,電視如此,報紙如此,企業刊物也如此。讀者希望電子期刊和其他媒體一樣好看,有閱讀滿足感。不能滿足讀者興趣的刊物,長期來看,必然被市場遺棄。
今天,消費者希望得到更多非干擾的、人性化的和個性化的信息,傳統大眾媒體對此束手無策。用汽車做例子,大眾媒體,比如電視、廣播、雜志,可以傳播一般的汽車保養和維護知識,但是無法傳播數百個完全不同車型的,非常個性化的保養、維護和使用知識。滿足顧客這種個性化的信息需求,企業刊物有著其它媒體不可替代,我稱之為“一枝獨秀”的優勢。它向顧客傳播特定的品牌,產品和服務信息,滿足客戶對特定內容的閱讀需求,并通過刊物使企業與用戶建立獨特的心靈溝通和共享。
如果電子期刊,僅僅是針對內部雇員的溝通而設,特別是紙張的電子期刊,長遠來看被邊緣化是必然的,但是現在企業內部信息越來越豐富,溝通方式越來越多,溝通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子郵件,即時網絡信息(InstantOnlineMessage)廣為采用,原來那種時訊性的內部刊物,很難滿足企業變化的環境以及大量信息迅速溝通的要求,特別是現在企業提倡無紙辦公,強調信息簡約化,避免過度溝通,電子期刊對內的溝通功能,將會逐漸衰落;但與此同時,電子期刊轉為市場溝通刊物的速度,將比我們預計的要快的多,B2B和B2C的企業刊物,在幾年內將會大量出現。
因為無論是由企業內部的雇員——一般就是你說的宣傳干事來辦,還是由外人——專業的出版商來辦,目的只有一個,要好看,要吸引眼球,要達到和專業媒體競爭的水平,“外人”還是“內人”辦都沒有關系,關鍵是水平能不能達到和其他媒體相競爭。比如,世界上第一本企業刊物《犁》,現在就拿出去給“外人”Meredith出版社去做,但同時,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KurtAnderson又轉入貝納通公司,成為“內人”去搞《五彩繽紛》。這兩個例子說明,企業選擇的方法可以各異,但使電子期刊更有競爭力的目的,則是相同的。
當企業轉變觀念,把電子期刊當作市場媒體來運作,就會很快地發現,企業只靠自己讓電子期刊具有媒體競爭力,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到底隔行如隔山,現在市場上的媒體,比如電視,廣播,報紙等等,都是由專業的媒體人在搞得。這是,企業會意識到,請定向出版商來合作,相對于自建團隊,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捷徑。
由專業的出版商來運作,優勢和劣勢在哪里?
企業刊物轉由專業定向出版商來運作,是國外的一個趨勢。美國企業外包的定向出版物,2004年占41%,到2005年達到51%,上升了10個百分點。像《犁》這樣老牌的,充滿自信的定向出版物,也都交由出版社去做了。為什么呢?因為你要跟其他媒體競爭,專業媒體人的勝算大。他們掌握更多運作媒體的手法,資訊面更廣,而且編輯眾多,寫作能力強,成本低效益高。
要強調的是,外包并不是外包給一般的雜志出版商,更不是廣告公司,而是交給專門的定向出版機構。國際上通行的消費者雜志,主要有三類:一是普通消費者雜志,像《電視周刊》;二是特殊興趣雜志(SP),如《賽車》;第三類就是定向出版雜志,其內容是專為企業定制的,要求出版商不僅要有媒體經驗,也要有行業知識,是營銷和品牌專家,還要有客戶關系管理的數據庫能力,這些優勢不僅是宣傳干事無法一一做到的,一般的雜志出版商也難以具備。
電子期刊外包的方式可以很多,也很靈活,取決于企業的需求和出版社的能力,目前國外的外包方式有部分的外包,比如定位規劃,欄目設定,內容采集,設計制作,人員培訓和經營顧問等,也有整體外包,甚至包括廣告經營和發行工作;也有投資性的合作經營,定向出版商對前景較好的企業媒體投入資金,共同發展;有時,定向出版商也聯合幾個“品牌價值主張”相近的企業,聯合出版一本市場刊物。
另外,因為外包內容的主觀性很強,雙方產生問題的機會也會比較多,相反,針對媒體客戶關系管理和發行的外包,效果衡量標準卻客觀得多。定向出版商正在幫助企業找到顧客,找準顧客,將刊物(包括紙張和電子的形式),用一對一的方式,傳遞到顧客手中。所以,目前國外定向出版服務的外包領域,已經擴大到發行管理,讀者關系管理,廣告資源整合,以及事件營銷,像展覽、會議和促銷活動等。